該【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是由【盧卡斯666】上傳分享,文檔一共【3】頁,該文檔可以免費在線閱讀,需要了解更多關于【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的內容,可以使用淘豆網的站內搜索功能,選擇自己適合的文檔,以下文字是截取該文章內的部分文字,如需要獲得完整電子版,請下載此文檔到您的設備,方便您編輯和打印。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討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辦法選取我院2022年2月~2022年2月經手術治療的29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察看組,均在術后給予心理護理以及患肢功能訓練,并選取同期接受手術治療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僅接受術后的常規護理干涉,比擬分析兩組護理后的心理狀況、患肢功能恢復以及生活質量情況。結果察看組的病癥自評量表評分、肩關節評分與護理稱心度情況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中圖分類號][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721〔2022〕08〔b〕-0064-03
[Abstract],andtheyweregivenpsychologicalnursinganddiseaselimbfunctiontraining;meanwhileanother30caseswithbreastcancerpatientstreatedbyoperationwereselectedasthecontrolgroup,,,shoulderscoreandnursingsatisfactiondegreeinthe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oseinthecontrolgroup〔P [Keywords]Breastcancer;Afteroperation;Psychologicalnursing;Diseaselimbfunctiontraining
乳腺癌是全球范圍內公認的女性最常見癌癥,隨著社會經濟不斷進步,人們生活節奏也逐漸加快,使疾病的發病率顯著回升,并且日趨年輕化[1]。臨床治療乳腺癌的最主要辦法為乳腺癌根治術,無法保存乳房的患者還會繼行乳房重建術,可明顯提高患者的遠期生存率[2],但手術治療后患者仍然會存在較多心理問題,包括認知功能、體形、性功能、疾病復發等方面[3]。為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與生活質量,本研究針對29例患者在術后發展了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現將護理干涉辦法與效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辦法
選取本院2022年2月~2022年2月經手術治療的29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察看組,均為已婚女性患者且無精神障礙疾病史,年齡28~63歲,平均〔±〕歲,其中改進根治術28例,根治術1例。同時,選擇同期收治的30例乳腺癌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7~65歲,平均〔±〕歲,其中改進根治術28例,根治術2例。兩組樣本的年齡與手術方式比擬,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的乳腺癌根治術圍術期護理干涉,察看組患者在術后發展心理護理以及患肢功能訓練,具體辦法如下。
,對手術能否徹底去除病灶存在疑惑,容易產生消極情緒且不配合定期復查。在手術后護理人員應該耐心詳細地向患者講述其病情開展程度及手術治療效果,告知已通過手術在最大范圍內切除癌變腫瘤組織,對于沒有發生腫瘤遠處擴散的患者,其手術已經在最大限度內到達了打消病灶并控制病情的作用。
。首先,將缺失乳房和治療病情進行比照,告訴患者乳房的缺失是為了換取生命的延續,任何身體形象、心理功能都不如生命可貴,兩者比擬,這種放棄顯得更加有實際意義。其次,引導患者多想想生活的美好,無需糾結乳房的缺失,而應用延續的生命去珍惜更多原來不曾看到的風景和生活。最后,必須激勵患者建立起強大的內心世界,可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觸自己喜歡的事情,發現生命的其他意義,增加患者自信心。 ,此時護理人員應該叮囑家屬更加關愛患者,積極開導患者,將患者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美好的事情上,在日常生活中多注意自身的言行舉止,防止刺激患者。心理素質較差的患者在手術后不免會出現情緒煩躁、行為過激的情況,尤其患者丈夫應該給予其包容、理解和支持,讓患者感受到不離不棄的愛,打消患者的自卑心理,增強自信心,陪伴患者走出心理傷痛期,積極面對生活。
手術后1周內:康復訓練的主要目的為指掌肘腕關節功能恢復,指導患者發展手指關節的伸展運動,利用彈力球進行握球運動,在護理人員的協助下增加小幅度肘彎關節部位的屈伸鍛煉。每次發展訓練的時間不宜過長,保證在15min內,每日發展3次。
手術后1周~1個月:該階段的康復目的主要為肩關節功能恢復,具體發展的方式較多。①手指爬墻[4]:每日指導患者面對墻壁,應用手掌向上伸夠至最高點,護理人員給予標記,依據不同的增高幅度來更換訓練目標;②風車訓練:指導患者向軀體兩側伸直手臂,以合適的頻率不斷翻轉手掌;③肩部訓練:在護理人員的輔助下,高低有頻率的運動肩關節;④壓球運動:將彈力球放置患者胸前,輔助患者雙手壓按并高低抬高肩部。
手術后1個月后:該階段中患者切口逐漸開始愈合,發展的功能訓練逐漸擴展到上肢范圍。①舉杠訓練:指導患者雙手握緊杠端,逐漸舉過頭部,下降過程中使杠位于頭部后側,反復操作,訓練時間在15min內;②轉繩訓練:護理人員將繩頭一側固定,患者握緊另一端繩頭,保持水平轉動;③滑繩訓練:護理人員將繩放置于高處并固定,患者雙手握緊繩端兩頭,健康一側肢體反復高低拉扯恢復患側肩關節[5]。
于出院前對患者應用病癥自評量表〔SCL-90〕進行評分[6],主要包括9個維度,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心理情況越好。術后第1、3個月應用日本骨科協會〔JOA〕肩關節評分[7]對患者進行評分,主要包括3個維度,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功能恢復越好。同時,發展護理稱心度問卷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根底指導、護理措施以及隨訪工作等內容。
,計量資料用均數±規范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結果
察看組的病癥自評量表評分、肩關節評分與護理稱心度情況均顯著好于對照組,差別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當前對疾病的發病機制還尚未明確,一般認為長期雌激素刺激與乳腺增生均會致使疾病發生[8-10]。該病多發于絕經前后婦女,伴隨年齡的增加,發病率也呈逐漸回升趨勢[11]。當前臨床主要采用外科手術給予治療,通過根治術治療后可充沛切除病灶組織,降低疾病復發的風險。以往針對手術治療乳腺癌的研究文獻較多,梁法湯[12]認為通過改進根治術對患者發展治療后降低了復發率與轉移率;朱煜明[13]的研究也顯示手術后患者的生存率得到提高,但術后容易產生諸多心理與生理的不良表現;曾玉[14]的研究顯示患者手術后由于產生的創面比擬大,極易導致胸部血管、神經、肌肉等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傷,增高了并發癥發生率,影響術后患肢的功能恢復。
本組29例乳腺癌患者均于手術后發展了心理護理以及患肢功能訓練。心理護理主要通過綜合患者自身以及家庭因素來共同完成,護理人員不斷增加術后的激勵和指導,改善個人的社會認同程度,家庭成員給予更多的關愛和支持,緩解不良情緒?;贾δ苡柧氈饕?個不同階段,根據術后的時間進行劃分后給予適時合理的運動鍛煉。經過術后干涉后與常規護理患者比擬,本組患者在多方面體現出了顯著的優勢。在病癥自評量表的評分中,抑郁、焦慮、敵對、人際關系等9項因素的分值較低,表示患者接受心理干涉后自身的不良心理狀況得到了良好的疏通,緩解了疾病相關的諸多不良情緒。手術后1、3個月分別發展了肩關節評分,第1個月評分為〔±〕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分;第3個月評分為〔±〕分,顯著高于對照組的〔±〕分,該結果充沛肯定了術后患肢功能訓練的應用價值,表示訓練后患者的患肢功能得以全面改善。%,高于對照組,提示術后護理干涉全方面地改善了患者對臨床護理的認可程度,加深了護患關系的和諧穩定。
綜上所述,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發展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能夠良好地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問題,增加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可進一步推廣應用。
術后心理護理與患肢功能訓練在乳腺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 來自淘豆網www.risevapes.com轉載請標明出處.